【2021公益紀實】營養5餐的美味革新

灃食教育基金會顧問 林奕成

廚房裡暈黃的光圈中,熱氣氤氳,阿嬤切好了蔥、打好了蛋,煎成蔥蛋後,沖入熱水。身高不足灶台的小男孩看不見這些步驟,但那瞬間瀰漫空間的香氣,預告著這碗蛋湯絕對好吃。

這是灃食教育基金會主廚林奕成最香的食物記憶。可是當他這些年為「營養5餐」計畫進校園輔導校廚,希望讓孩子們一周五次的營養午餐好吃又營養時,卻發現學校的午餐只剩下對「營養」的基本追求,「好吃」這回事不見了,學童們的童年食物記憶貧乏無味,「營養午餐難吃」幾成刻板印象。

【走入營養午餐秘密基地,找到美味掌舵手】

林奕成指出,原本營養午餐的立意良善,但執行面總不若理想,從校廚的編制為工友,即可見在場地、設備、技術上的種種不足;如果是團膳業者,以全國平均成本為28至60元來看,午餐的美味與營養也常有妥協。林奕成三年多來走訪24所學校,希望幫助校廚提升自我「被看見」,進而達成終極目標:豐富孩子們的味覺記憶。

除了在灃食基金會網站上有公開的食譜外,林奕成最重要的工作是進校「陪伴」,一學年去六次。但改變校廚們的技巧不難,難的是心態的鬆動,最常見的是校廚的「不想改」和「不相信」,前者是「我都煮了20年,要改什麼?」後者是「我不相信我都煮了20年會不好吃」或「我不相信照你說的做會變好吃」。

【新思想新刺激,與校廚搏感情】

林奕成從第一次「快速破冰」與眾人熟悉,慢慢溝通,到最後讓校廚們願意改變,給孩子們吃到美味、用心和情感,而非只是單純地吃到「有煮熟、不會食物中毒」的午餐。

林奕成要改變的不只是午餐本身,也是校廚的心態和工作環境。他每到一個學校,首先觀察工作場域,有些廚房連頂上的磁磚都快脫落了,而幾乎每個廚房的打蛋器都打到「開花」,他帶去自己的均質機給校廚們試用,打消他們「用不慣」、「要清洗」的種種推辭。的確,囿於成本、技術與設備,菜色難見新意,林奕成在推廣「營養5餐」時,建議校廚把自己當成科學家、玩家,把每一次的料理當成遊戲,不管是醬汁製作、烹調時間、烤的溫度等等,從中累積經驗值。

【烹調轉個彎,巧思化解挑食】

有些食材如三色豆或豆芽菜避不開,關鍵看怎麼變化,菜色可以與時俱進,試著把食物做得「繽紛」。

大多數的孩子不愛紅蘿蔔,林奕成卻成功讓小六女生六年來第一次吃紅蘿蔔。第一步是在菜單上將「紅蘿蔔」改名「赤珊瑚」,先改變孩子們原本的負面預想,再以油煸法祛除青草味,產生焦糖化的梅納反應,加洋蔥玉米打成泥,就是一碗香甜的紅蘿蔔濃湯。又或者午餐常客番茄炒蛋,學童們吃了六年,早就毫無期待,也許變成番茄蒸蛋。玉米炒蛋也可以變成玉米燴蛋。

【營養5餐,帶給孩子美味記憶】

林奕成相信,事在人為,所以校廚的態度至關重要,當過往常被忽視的校廚因有心做好而被肯定時,會更願意玩下去,讓營養午餐變得更有趣。事實上,當他與眾多校廚溝通時,他們也想煮好吃的午餐給孩子,大家目標一致。

「像苦行僧一樣」,林奕成這樣形容這三年多來的努力,曾任職大餐廳的他願意一處處校園「陪伴」,或與團膳業者說明,直到2021年又多招一位主廚一起努力。雖然他承認,接觸過的校廚也許有一半會倒回舊習慣,但樂觀來想,有一半改變了,有更多年輕廚師知道灃食在做的事,認同、並在未來能主導改變,所以他會繼續去推廣。因為孩子是國家未來的戰力,要從飲食去強化這股力量,學童們如今接觸的食物複雜,只有學校的午餐可以協助顧及營養,幫助孩子們接收到健康、美味的飲食。

林奕成與灃食在推動「營養5餐」的目標始終是孩子,要在孩子們味覺記憶被定型的12歲之前,多元開展他們的食物圖譜,啟發他們對食物的熱情,一如記憶裡,他的阿嬤以一碗蛋湯啟發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