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公益紀實】從創意大師到飲食教育

灃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姚仁祿

夏日的午後,街道熱氣蒸騰,靜巷裡富有人文風格的辦公室裡,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正開著會。在這個辦公室產出的任何計畫、活動、合作方案,都是希望能在台灣推動更真善美的飲食文化。帶領著團隊的是基金會董事長姚仁祿。在這裡,他暫時放下建築、設計、媒體界大師等多樣身分,就是一位飲食文化的推動者,「不管是媒體、教育還是公益,都是社會文化。飲食當然也是,只是過去大家可能比較重視飲食的健康或美味,很少視飲食為一種文化。」

姚仁祿解釋基金會的名稱,古字「灃」象徵著豐沛的活水源源不絕,正說明灃食教育基金會的職志,是以藝術文化來浸潤、改變飲食的生態。然而,飲食文化如此抽象且廣泛,改變工程浩大、千頭萬緒。姚仁祿引用蘇格拉底一句深刻影響他的話:「如果你想要改變,不要把力氣花在改變現狀,而是投入再創造一個新的模式」。這成為灃食的行動準則。

【聯合有志之士,擴散飲食教育漣漪】

灃食決定創造全新的改變模式,首先聚焦在小學,找尋示範校夥伴,深度扎根合作,採行多元的方式,例如食育營隊、培訓課程、多媒體影音教材等等,以學生為中心點出發,擴及老師、家長、以及校廚、教育機構,從點而線而面地傳遞健康飲食觀念。

姚仁祿說,要將這群人組合起來,走向一個共同的方向,是需要引導的,所以灃食過去幾年一直努力接觸、教育、說服,希望各方能合作,讓學童能得到健康的飲食與知識;灃食打造食育教室,也把餐桌禮儀一併加入,希望從多方面去建立孩子的全新正確飲食文化。也許目前示範學校的數目有限,但姚仁祿說:「數量就算不多,但幾個人一直往上加,會影響到社會某些的微細改變。社會運動,基本上就是從微細改變,然後慢慢發酵。」

同時,蔬食/素食已成新世代潮流,灃食對此也有相當多的著墨。姚仁祿認為,過去世代的人們或許是出於宗教因素而吃素,到如今Z 世代,卻是將吃素本身視為一種宗教信仰:「不想殺生、想保護地球,也為了自己的健康,這三個價值觀取代了傳統宗教,成為他們的信仰。」

【「真善美」推廣飲食教育的出發點與目標】

灃食倡議「更真善美的飲食文化」,看似一個陳義極高的理想。姚仁祿解釋,關鍵核心在「美」,例如一道菜上桌,看起來很漂亮,但若追溯其足跡,會發現即使蔬菜有時也會有農藥、土地等等問題,動物對地球的危害更大,動物在瀕死時的哀鳴,使得最後上桌的食物也不會美。「善」,在姚仁祿看來:「就是對地球好,對動物好、對自己好。」例如市售飲料或糖水,這些糖份吃進身體,到了一定年齡,脂肪已經趕不走;「真」,則更易於理解,近年大眾對於加工食物開始打上問號,吃真正的食物才是健康之道。為了達成理想,董事會從組成之初就聚集各方力量,有各種社會背景,可以進行「check and balance」,投入不同角度觀點,但大家的理念都認同灃食。

而灃食至今六年,姚仁祿直言,一直碰到問題,正因為「我們想改變,如果現狀沒有問題,那就不需要改」,基金會要先讓大眾了解、再認同,最後希望能鼓動社會一起推動,否則以基金會的力量,是一個一個學校認養,如果能結合更多人也去認養學校,這力量是數十倍的放大,這也是灃食的願景之一。

姚仁祿對灃食的第二個願景,是要讓蔬食/素食變好吃、好做,站在減碳保護地球、保護動物、保護健康的立場,要投入精神去推動。如此一來,將更能接近灃食理想中的飲食真善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