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公益紀實】好好吃飯,飲食教育從小開始!

營養師 柯蘊慧

營養師柯蘊慧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從臨床營養師做到主任,三十年的工作經驗,看過太多重症病人的遺憾與不甘,很多事情,如果早知道、早改善,結局是不是就改寫?

那時她就想:「飲食對一個人健康的影響這麼大,只要有人想聽我講,我就願意分享。」幸運地,柯蘊慧遇見了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這也成為她將飲食教育透過教育第一線傳遞給孩子的平台。

【治療不如預防,與灃食一同進入校園】

柯蘊慧在醫院服務期間,接觸過很多慢性病患,早年這些病患的平均年齡大約都在60歲以上,但隨著她服務年資日久,也看到慢性病患的年齡逐漸下降,甚至有30多歲青壯年就心肌梗塞,也有一家人從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到小外孫,不是糖尿病就是體重過胖。這些當然都和飲食習慣不當有關。

問題是,這些人沒有營養觀念,30歲心梗病患好不容易被救回來了,親友趁著加護病房的探視時間,竟然送進來炸雞。這些在在讓柯蘊慧感歎:「大人如此,小孩也就承襲了不健康的飲食。」與其日後在醫院裡搶救,柯蘊慧想從「前端」進行改變,正好與灃食一起進入校園,從國家幼苗著手,幫助他們從小正確飲食。

【讓小孩成為爸媽的小老師,健康觀念引進家】

柯蘊慧說,小學生還很聽話,尤其把老師的話當聖旨,老師說要「天天五蔬果」,他可能回家就會問媽媽:「今天有沒有五蔬果?」而家長也許不懂,也許不說但把健康貫徹在餐桌上,也許只是每日叨念但被孩子充耳不聞,很多時候,還是老師說了算。這或許只要午餐時間老師隨口的食育,和小朋友說說今天中午吃什麼、對我們有什麼重要。小朋友不知不覺中將知識內化,柯蘊慧說:「也許因此就督促了家裡的改變,而這一切源自老師的引導。」

而老師需要的,就是灃食和專業的引導。她每學期對各年級的老師舉行至少一次的研習營,老師有些已有營養學概念,有些可能還在吃爸媽煮的飯,連五榖都不分,難免有少數老師持抵觸心理:「飲食營養是家裡的事,為什麼老師也要管?」所以柯蘊慧首先會肯定老師對孩子一生健康的影響,再來是激發老師的熱情,幫助他們理解,學童們有良好營養的飲食,關乎國家未來的生產力,最後才是實用性的內容。柯蘊慧會找老師們有興趣的主題,讓他們開心學習,上完研習後,自身也有收獲,而不是硬塞一堆教條。

【點滴的付出,累積成改變】

特別的是,灃食希望將食育推廣給各領域的老師,不限班導師,因此若主題是奶製品,數學老師可以將熱量變成數學題目、英文老師可以教導奶製品名稱,都讓食育擴及各層面。柯蘊慧說,在與灃食合作的過程中,當然也有困難的地方,「正因為翻轉不易,才有做的價值。」

她看著灃食營養5餐努力有成果,有國中校長聽到學生反映念念不忘小學的營養午餐,跑來問和灃食合作的國小的校長到底怎麼把營養午餐變好吃;也有小學生回家跟媽媽說校廚阿姨做了什麼好好吃,家長跑來跟校廚學;而校廚也因為做出真正營養美味的午餐,而覺得被肯定了。

「這些事情是有價值的。」柯蘊慧說,國家支出龐大的健保費,與其治療因飲食不當造成的慢性病,不如從源頭去改善國人飲食習慣,她陪伴灃食進入校園推廣飲食教育,從教師研習到線上影片,都希望藉助老師,將正確、有趣、實用的飲食教育扎根於學童,從而影響家庭、擴及社會。

「我希望下一代是健健康康的。」柯蘊慧說:「只要想到我的一點點努力,可能帶來一點正向影響,這就是我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