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公益紀實】食農教育的未來

兩屆SUPER食育教師大賽評審
李駱遜看到食農教育的未來

去年五月公布的「食農教育法」確立了飲食教育在未來教育範疇內的地位,有創意的教師已經摩拳擦掌設計各種有趣的教案,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舉辦的「SUPER 食育教師大賽」就是這些創意的沃土,從教育第一線「食」出美好的未來。國家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李駱遜是這項雙年制賽事連續兩屆的評審,從眾多投稿中看到了食育教師豐沛的創意,樂見飲食教育的健康發展。「食育教師的教案比賽鼓勵大家從飲食文化的角度看待日常三餐,透過教育實現飲食文化。」李駱遜說:「SUPER 食育教師大賽是很棒的點子,由下而上,鼓勵教師結合課程與食育。」

【教案徵件百花齊放】

第一屆比賽就收到幼兒園與國小教師大量投稿,第二屆改採分組進行審查,李駱遜在幼兒園組看了49份教案,發現各種奇思妙想,最後根據內容適切、創新創意、實踐可行等原則選出優秀教案。也就是,教案不能脫離食農教育的主題,要讓幼兒透過親身的接觸體驗,覺察、探索食農的相關知能,帶出對飲食知識的了解,甚至在過程中學會創意、發現問題、探究並解決問題,與同儕正向互動等能力;最後,食農課程不能紙上談兵,必須確實可行。

李駱遜說:「食育的內涵在於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讓小朋友知道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有些孩子會偏食,但對自己種出來的菜會覺得特別香。同時,孩子也會注意到餐前飯後的衛生與整理、懂得減少廚餘,並將在校所學帶回家,影響到家庭。李駱遜舉例,見過幼兒園的孩子們親手栽種、製作餐點,還想開餐廳,從而引發一連串規畫:如何將教室變成餐廳、布置餐桌、提供哪些美食、哪些人負責做菜、哪些人擬出菜單、哪些人擔任服務人員、邀請哪些客人、以及餐後的整理等,孩子們還要學習餐桌禮儀。她曾好奇這麼小的小朋友做得到嗎?結果真的可行。

兩屆下來,李駱遜也欣喜地看到偏遠地區幼兒園參加數目的增加。原住民社區的老師帶孩子了解族群的傳統作物、飲食和文化,尤其幼兒園小朋友年齡小,沒見過小米、紅藜生長的樣子、不清楚收成後如何製作成食物,經由老師的課程設計,邀請地方耆老參與,將社區也拉進學校的食育課程活動中。班上有新住民小朋友的教師則會邀請家長共同設計創意的米食活動,如:越南媽媽以各種蔬果的天然顏色和小朋友一起製作彩色飯糰,提升小朋友對米食認識和製作的樂趣。

【讓孩子從實做中學習】

在飲食教育的過程中,老師要有相關知識或能力,懂得搜尋資料,或結合社區人士與家長共同參與。另外,多數都會學校的戶外空間有限,老師們可以帶著學生在花盆裡種香草,一邊照顧、一邊觀察紀錄其生長的情形,再研究怎麼做成餅乾、飲料。李駱遜也期待看到老師放手,不要事事都先給出答案,而是提出問題,引導孩子們去嘗試、觀察、發現,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最好是分組進行,讓他們同時學到溝通、協作。例如,孩子練習煮飯,小朋友嘗試米跟水不同的比例,有的放了較多的水煮成稀飯、有的水少了些又太乾,小朋友自己探究原因,再互相討論,找到「一杯米加一杯水剛剛好」的比例。再討論煮得太硬或太軟的飯還可以怎麼變化才不浪費,這又結合了環境永續議題。

李駱遜期待,未來「SUPER 食育教師大賽」能延伸到國、高中階段,與自然科學、健康、家政,甚至文學、藝術等領域科目對接,讓飲食教育的推廣更深入、普遍。李駱遜曾見過一位國中老師覺得學生營養午餐剩下許多蘋果,為了不浪費食物,於是與生物老師合作,帶著學生一起試驗多次後,成功做出美味的蘋果乾,裝在漂亮的玻璃瓶裡,變成學校贈送外賓的禮品。此外,也有家政老師帶領學生學做傳家菜。透過與家人的交流、製作的過程,學生了解並傳承家族共同的記憶。

李駱遜曾參與研發108課綱,樂於看到食育教師競賽這個比賽的影響,讓老師們交流創意,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融合在日常的生活裡,「因為吃這件事情,早已超越了填飽肚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