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公益紀實】親近土地認識食物

親近土地 認識食物
陳崇正教親子食育營家長種菜

人吃五穀百蔬,怎能遠離土地、害怕土壤呢?宜蘭農夫陳崇正藉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的親子食育營,幫助家長們了解食物從哪裡來、如何在自家陽台打造小小農場,並且帶動孩子們敢於接觸土壤。灃食的營養5餐計畫於2021 年開始規畫辦理親子食育營,將飲食教育落實於生活中,2022年升級為2.0版,除了引導孩子們認識六大類食物,家長的食農課程就由農夫老師陳崇正帶領。

陳崇正從小跟在爺爺奶奶後面,看著他們種筍、剝筍、煮筍,柴燒的灶上傳來最樸實的香氣,後來從宜蘭到外地讀書,在三峽恩主公醫院服務時,還租了一塊地種台灣原生種蘭花,接近土地和綠色,是他從小的信仰。返鄉後,看見家鄉許多良田變房屋,領悟到孩子們的飲食教育不能等,因此進入宜蘭大學森林研究所,畢業後先到林業試驗所,再到棗稻田農場,推行食農教育,在這個過程中,與灃食教育基金會理念相合,參與親子食育營,先後在嘉義
和宜蘭兩地舉辦課程活動。

【種植食用花輕鬆上手】

「我把農場搬到食育營的教室裡。」陳崇正說,他在食育營的任務就是讓家長認識自己吃的食物從何而來、如何來到餐桌上,再帶他們親手做,摸摸土壤,最後讓家長們學習在家裡以隨手可得的材料種菜,「大部分的家長都感覺很新鮮。」例如他介紹食用花,很常見,但多數人不知道其實很好吃、也可以在自家種植,具觀賞價值又可以拿來做沙拉、甜點。陳崇正再舉例,小孩普遍不愛吃蔬菜,他會教家長用電鍋做優格,搭配自己種的生菜,加一點蜂蜜或果醬、食用花。

事實證明,食育營的家長和孩子分開上課後,再會合時,孩子們會搶著要吃爸媽這邊的蔬菜沙拉。陳崇正說:「這讓爸媽有很大的成就感。其實做起來還滿簡單,但從沒有人真正去了解。」

在對家長的課程中,陳崇正發現,家長因為對食物不了解,常見的問題有二:真的能這樣吃?真的能自己種?例如玉米筍。家長們多半加紅蘿蔔炒,聽到陳崇正介紹不用炒,切薄片生吃最好吃,都有點質疑,又擔心要用很多農藥才能自己種植。陳崇正總是會問他們,家裡是不是有種黃金葛或多肉之類的小盆栽?只要有可以放盆子的地方、有土壤,就可以種,「教他們用最簡單的盆器、最低度的照顧去種植。」三、五天澆一次水,20天就可以收成,怕蟲?在旁邊種九層塔吧。

陳崇正替沒有大院子的家長們設想,在陽台上,以棉麻繩子吊起花盆,可以種食用花或生菜沙拉用的萵苣,蘿蔓或美生菜在超市售價都不便宜,自己種,只要土壤略略改良吸水性跟排水性,加一些有機肥料即可。不只如此,已育好苗的小番茄可以直接倒種於花盆底部,形成上面長生菜或食用花、下面長小番茄,掛一整排,又美又能吃。而且自己種的菜才是真無毒有機,即使在冰箱裡久放,都還可以「活著」。

【愛上大地的贈與】

陳崇正說,在課程中,常收穫家長們恍然大悟與驚喜的反應,原來自己種菜並不困難。他也會灌輸大人,不要禁止小孩踩在泥土上,而是讓孩子們自然接觸土壤,就像他教自己的小孩:「土地不是長成水泥地這樣。」讓他們先敢於脫鞋踩在乾淨的土上,認識土裡的蚯蚓,放下對泥土的害怕,再去認識土裡種的植物。

他提倡接近土壤、接近綠色,在農場裡,他會請參加的小朋友自己去挖可愛的小胡蘿蔔,去雞舍撿個新鮮的雞蛋,學著簡單地炒個胡蘿蔔炒蛋,「這樣一來,沒有孩子還排斥吃胡蘿蔔。」這也是親子食育營希望達到的效果,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健康地吃,而陳崇正這歸鄉青年,也在帶領的過程中,實踐並擴大他對土地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