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公益紀實】攜手培養孩子食的素養

重現烤地瓜的鄉土滋味
育英國小與灃食攜手培養孩子食的素養

宜蘭縣育英國小教導主任阿正(劉文正)還記得童年在學校旁邊田裡烤地瓜的美好滋味,可是當他五年前返鄉回校任教,周圍的地形地貌變了,小朋友不懂烤地瓜的快樂了。阿正主任一步步帶著師生,開闢出開心農場、育英幸福雞樂園,把收成的菜加進營養午餐裡,在缺蛋時享有雞蛋自由,在原本的實作與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合作,加上灃食的教材與食育教室,育英國小成為食農教育的最佳示範校之一,小學校似乎難有大聲量,但阿正做到了。

在成為灃食示範校之前,育英國小已在積極推行食農教育,主要推動者是阿正主任。他童年常到壯圍的外婆家幫忙下田拔菜,就讀育英國小時,這個學校臨海很近,但學區居民們的生活型態卻非漁村而是務農耕田的農村,當年16個班有近500名學生;可是當阿正返校任教時,工業區橫亙在學校與海之間,全校學生只剩下6班、百人上下。阿正「誤打誤撞」開始食農教育,從縣府每年補助的兩萬元開始,加上農會的輔導,結合食農與鄉土教育,開闢小農場,帶著學生種菜,再配合12年國教的契機,將食育編入校內課程,各年級有不同形式的飲食教育。

【飲食教育方式百百種】

學生們自己種菜,收成後可以帶回家給家人料理,高年級則動手做一些簡單的料理,例如採收蘿蔔後,可以製作蘿蔔糕、醃泡菜、煮菜頭魚丸湯,花生則能變成花生冰淇淋、花生仁甜湯圓、花生麻糬、花生醬、鹽炒花生……等等,實現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還能為營養午餐加菜。阿正申請農糧署的食米學園計畫,以米為主題,教導小朋友插秧、割稻,也開發一整套的米料理課程,讓學生炒飯、做壽司、蛋包飯。

接著,農會在2021年送來25隻小雞,高年級學生開始養雞事業,拿附近工業區的棧板蓋雞舍,產量最高時,一個月可以收成200多顆蛋,在雞蛋荒的困境中,育英的孩子還有機會和老師們一同開發雞蛋料理。可惜後來發生野狗入侵校園事件,一次陣亡十餘隻雞。現在幸福雞樂園的主力是寵物型日本雞,小朋友們下課都會去抱抱小雞,剩下的三隻母雞,月產蛋約30幾顆,也足以讓孩子體驗料理烹飪。進入2023年,育英也將邁向飲食教育的下一步,轉型推動食魚教育,阿正設計的鯖魚的故鄉」教案,也在2022 年底農委會漁業署的教案徵選競賽中,獲得全國特優獎勵。

育英國小積極地推展食農教育,宜蘭縣教育處的營養師亦主動接洽灃食引進示範校計畫。當時灃食「營養5餐」計畫已在其他三個縣市展開,宜蘭也積極爭取合作,正是因為育英一直做的努力打動了灃食,阿正說:「我們有菜園、有雞舍,我們是贏在實地體驗的課程。」灃食將全宜蘭縣唯一一間食育教室設在育英。

【從學習獲得終生素養】

阿正說,食育教室能讓孩子在有美感的空間內享用營養午餐,還能在專屬教室中進行食育、烹飪課程,將當天採收的蔬菜做成料理,也許只是簡單的生菜沙拉,都能為午餐加菜,「一間乾淨、美觀的教室,會提升學生對吃、對學校午餐的觀點。」學校辦暑期活動,辦親子活動,食育教室都派上用場。此外,還有幫助極大的灃食飲食知識手冊,讓育英的老師們在進行食育時有了系統性的教材。

阿正主任說,育英積極推動食農教育,並不是要每個孩子長大都去務農,但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就必須認識農業和環境,「這是一種素養,要透過學校教育的潛移默化,使孩子們了解食育是素養教育、也是家鄉的文化傳承,不只在校學、更要終身學習。」至於他自己,學體育專業出身,也在飲食教育中收穫豐富,終身學習。最重要的是,劉文正說:「我就是希望把小時候在旁邊土裡烤地瓜的故鄉生活經驗,帶給現在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