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公益紀實】觀光客看不見的北海岸日常

新生活社會福利發展促進會創辦人 羅素如

一群特教老師結合善心人士,懷著服務弱勢家庭的信念,來到北海岸,新生活社會福利發展促進會自民國93年的一張辦公桌、一名工讀生做起。

促進會最初靠著販售弱勢媽媽們製作的包子饅頭募集資金,如今22個服務據點,守護著從淡水、三芝、石門、金山至萬里這北海岸沿線的弱勢家庭,各方助力涓滴成河,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的食公益捐助計畫,也是其中一股善的力量。

【邊服務邊增加服務內容,年齡擴及幼至長】

促進會創辦人羅素如也是特教老師,當時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決定服務身心受限的孩子及其家庭,最初是想開闢共生家園,但逐漸改為「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的服務,範圍也擴大到幾乎涵蓋整個北海岸沿線。羅素如說,促進會根據各區公所的資料,僅三芝加石門的低收入、中低收入、單親的弱勢兒少等,即接近1200戶,金山接近800戶,從實務中發現案家最大的需求,兒童部分是暑期和課後輔導,現有六個學校與促進會合作課後輔導,還有暑期服務、校外教學。

促進會更是北海岸唯一長期提供老病殘送餐服務的公益單位,針對因各種原因未達政府服務標準但有實際需求的對象送愛心便當,一天就要334份,一做就是365天全年無休,至今已送出62萬份。每日由中央廚房做好便當後,就由專車專人分送各地。因弱勢家庭多在偏遠地區,於是深山、破屋、豬寮、田間小屋,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促進會人員仍是使命必達,甚至有服務對象癱臥在床,便當也是送到床邊。甚至他們也會在送餐過程中訪視案家的需求,幫助護理、送醫、修繕、清潔。

【自創品牌拓資源,仍僧多粥少】

羅素如說,這樣的工作內容,吃力又不賺錢,很多公益單位不敢承辦政府這樣的案子,但促進會認為,「這是符合我們要協助的對象,就算政府沒有補助也要做,當初創辦促進會的目的就是幫助弱勢家庭,我們要連結外部資源來提供教育服務或經濟支持。」要做的事這麼多,促進會現有45名專職人員,其中一半至三分之一是弱勢者。

羅素如說,促進會的工作其實是苦差事:「錢少、事多、離家遠,根本違反人性,但我們這裡是培養神性的地方。」

除了人力的投入外,促進會服務幅員廣闊,項目眾多,而其中老病殘者的奉餐服務,每年僅是餐食、人事、車輛維護與油錢等等經費加起來,就需要八至九百萬元。儘管已從多元管道找錢,例如自創品牌「珍媽工坊」和身心受限孩子的「小鷗飛飛」,都有品牌販售自製商品,或是辦公益旅遊,但收入仍如杯水車薪,尤其這兩年因疫情影響,活動暫停、捐款減少,自主收入更窘迫,但需要服務的案家卻增加。

【頂新和德捐資源,也協助行銷助曝光】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雪中送炭,不只透過食公益捐助計畫捐助送餐所需的餐費與人事費,也在疫情期間,捐助米、油、果凍、咖啡等物資,其中多項是購自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協助的社福團體產品,實現愛的流動。同時,基金會也持續關懷新生活促進會的愛心服務,安排集團內部的志工團共襄盛舉,跟著送餐、備餐等。當促進會租下石門農地要種植筊白筍、艾草時,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的志工就發起拔草行動,小小的動作,也是以行動守護長期服務北海岸弱勢的新生活促進會。

基金會也邀請網紅「香蕉哥哥」拍攝影片,跟著新生活促進會的人員去到案家送餐、參觀工作坊,拉高促進會服務的能見度,號召更多志工力量投入。

羅素如說,促進會的信念是「關照別人不去做的地方」,因為愛不停歇,18年來,她自己不支薪,和一群同樣理念的人,實現最初的宗旨:「因為愛,所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