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公益紀實】不被看見的空洞生命 白永恩照亮台東迴家路

白永恩基金會台東辦公室主任 林秀慧

在台東南端偏鄉部落裡的身心障礙者,無疑是弱勢中的弱勢,不被看見、沒有支援,他們沈默地留在原地,生命只有巨大的空洞。直到白永恩基金會深入部落,帶來了光,而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則在背後給予支撐力量。

白永恩基金會在台東縣服務南迴四鄉,在賓茂和大武設有社區型日間照顧的身心障礙者樂活站、金崙設有友善工坊,外加巡迴訪視,每天六部車接送,但窮鄉、僻壤、沒錢、沒人,只能憑一股信念來做。

白永恩基金會台東辦公室主任林秀慧說:「這裡是偏鄉,少有人知道這裡有這些需求,少有人知道我們在做身心障礙者的服務。」事實上,在白永恩基金會之前,這區沒有這類服務,至今,也還是唯一。

【缺資源缺人工,「食公益」緩解困境】

九年前,白永恩基金會進到台東尾端接近屏東的四鄉,透過家戶訪視了解本地需求,發現身心障礙者的服務是零,便以此為主要工作,逐漸開展出三個服務據點,包括營養共餐、日間照顧,以及類職場的友善工坊。林秀慧說,很多偏鄉的身心障礙孩子自特教學校畢業後就無處可去,只能回到部落,終日無事閒晃,若學會了喝酒抽菸,人生幾乎無望,所以基金會要教他們怎麼吃、怎麼健康、怎麼生活,以及什麼叫上班,包括練習進入職場的技能、心態和人際關係,甚至連上班打卡都要教。

人力勢必不足,林秀慧說,既然偏鄉難請到人,又要考量在地排灣族文化,以及敢於上山下海開到懸崖邊的深山部落裡接學員,因此培養在地婦女,「我們不只服務身心障礙者,還有他們的家庭,以及在地婦女就業。」而資源是始終匱乏的,所以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的食公益捐助計畫幫了大忙。林秀慧說,吃很重要,但部落裡常是「有吃就好」,尤其身心障礙者家庭更是如此,根本不可能顧及什麼營養五蔬。

幸而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捐助三個據點的午餐,當學員們從部落被接到據點,白永恩基金會向一家醫院的中央廚房訂餐,有營養師配餐又兼顧衛生。一週四天如此,第五天會由老師們帶著學員去買想吃的午餐,這也是教他們學習自己動手弄餐點。

【拓據點助弱勢,企業相助愛串連】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的「愛的GOOD 力」計畫,則讓友善工坊的產品有更大能見度。林秀慧說,偏鄉不像都市的社福團體有企業或工廠支持,必須自行發展工作,如排灣族的串珠琉璃珠,還有藍染、雞蛋糕,「我們要發展自己能做的,我們不想被同情,但也要企業給予愛的鼓勵。」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所推的「愛的GOOD 力」計畫,不只協助白永恩基金會行銷公益產品、還協助媒體宣傳,不少員工更自掏腰包,採購響應。

從第一個據點做出口碑後,附近村落也提出需求,於是開了第二、第三個據點,如今有了助力,林秀慧更敢放手做了,希望新增庇護性職場提供「類就業」,再增一處工坊,形成區域連結。因為曾祖父和爺爺都是頭目,生在排灣族貴族家庭的林秀慧是「公主」,在地公主親自服務鄉親:「我們堅持服務品質,即使在偏鄉沒有競爭對手,也不打馬虎眼。我這個在地的公主卯起來也要做好。」有心的人,一起努力,照亮「迴」家路。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蕭巧怡說,台東南迴四鄉資源匱乏,除了隔代教養、青年流失,有些中壯年在外地工作受傷,返鄉後也沒有生產力,她曾見過當地有家庭老母親腰已直不起來,還要照顧5、60歲的身障兒子,看了真的不捨,能為白永恩基金會盡棉薄之力,一起解決當地的問題和需求,基金會覺得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