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公益紀實】為鄉民創造美感體驗

南彰化第一所私人設立公共藝廊
成美藝廊25 年來為鄉民創造美感體驗

在永靖的頂新大樓落成前,就有銀行、保險公司看中了一樓的黃金店面,可是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魏應充創辦人另有想法:要設立一間藝廊,平衡城鄉的文化差距,下一代的人文素養,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

於是25年來,成美藝廊辦著一檔檔展覽,有不破章這樣國際級畫家,也有彰化之光畫家施南生,有學生展,更多的是本地的阿公阿嬤,他們召喚出農作之外的藝術靈魂,在人生的秋冬期綻放美感的花朵。

* 備註:成美藝廊前身為「鄉民藝廊」,由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於1998年8月成立,2018年配合成美文化園區整體規劃改名成美藝廊。

【縮短城鄉文化差距 給在地鄉親一個舞台】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陳慶浩說,藝廊成立初衷是從文化跟教育的角度切入,前者在縮短城鄉文化差距,畢竟本地較偏向農業型態,藝文活動不及北彰化,成美藝廊正是南彰化第一座私人設立的公共藝廊;後者則是提供學生藝術與人文課程的延伸教室。

1997年,藝廊第一檔展覽就請到施南生,以永靖四大古厝為題展出。此後,施南生也作為徵件展的外聘委員,深度參與藝廊的發展。施南生感慨說,民國70年以後,人們經濟好了,才懂得享受精神生活,但私人藝廊以營利為主,透過展覽賣畫抽成,「只有成美藝廊完全是奉獻和服務,推廣鄉民的美術教育,這種推廣不是馬上見效,但是久而久之,潛移默化。」

每月一檔的展覽分兩類,一是邀請展,二是申請展,又以永靖本地人、長者、首次展覽者為優先。陳慶浩說:「讓沒有舞台的初學者,尤其是退休長輩有學習的目標,很多婆婆媽媽真的放下菜刀,拿起畫筆。」

永靖心象畫會陳秋足創會會長深有所感:「展覽不是一個人的事,是一個家庭的事,阿公阿嬤會說孫子好棒能展覽,孩子會很驕傲媽媽竟然是畫家。」她曾在樂齡班讓長輩們描繪手形,包括最高齡94歲在內的18位長者拿到白畫紙時碎碎念:「畫這幹什麼啦。」但畫著畫著,一位斷指阿嬤請老師替她把那段缺指補上去,之後引發一段生命故事,全場長輩起共鳴落淚,那位阿嬤更拉著老師,感謝讓她說出深藏心中幾十年的話。

陳秋足說:「這種事一直在藝廊裡面發生。」她辦篆刻展時,兩位小姐在她的「母親」作品前落淚,一位是礙於兄嫂所以六年沒探視中風的母親,一位是思念過世兩年的母親,創作者與觀賞者交流,互相感動,這就是藝術治療的效果。

【藝術牽起的國際情誼】

施南生的作品多以早年農村景像為題,讓看展的老人家回想起童年,因而有新的感動和生命。成美藝廊還有一位這樣以台灣農村風情為主題的國際畫家不破章。

當年藝廊經沈國仁教授介紹認識這位日本水彩藝術畫會理事長,他10年內9度來台寫生,過世後,遺孀希望先生畫台灣的作品留在台灣,贈予50幅水彩畫,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珍之重之,出版、展覽,並在成美公堂設一永久展間。藝廊一直與不破章家族保持聯繫,花蓮大地震後,這個家族特別從日本寄支票到台灣,請基金會轉捐給花蓮縣政府。

【一步一腳印 累積文化能量】

回顧一路,陳慶浩說:「就是一檔一檔慢慢地推,一個活動一個活動慢慢地辦,我們一直認為文化要透過累積。」施南生說:「成美藝廊就是透過展覽啟發鄉民美感經驗。」永靖、乃至整個南彰化,受益於一個本身不求收益的私人藝廊,不然,一輩子務農的阿嬤,不會在88歲時還叨念著要一直畫一直學,一定要把一顆蘋果畫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