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公益紀實】參與大甲媽遶境盛會深耕在地

2O21年4月16日,大甲媽鑾駕進入彰化永靖,雖是凌晨時分,全境燈火通明、熱情沸騰,全鄉投入志工近2000人次,在大甲媽停鑾的五個小時之內,為大甲媽、眾多香客信眾服務,這其中也包括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的身影。

永靖是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魏應充的故鄉,有著「苗木之鄉」美譽,不是資源最豐沛的大鄉大城,卻有著美麗人情與風情,每年大甲媽遶境,更是鄉親總動員的大事。魏應充不捨香客們隨行媽祖鑾轎長途跋涉、餐風露宿,於是基金會每年提前招募志工,結合永靖志工與慈濟志工,為香客提供服務。

【全民瘋媽祖,供食宿助香客一臂之力】

大甲媽遶境百年路線必經永靖鄉,永東村永安宮、永西村永福宮、瑚璉村輔天宮及五汴村天聖宮都是媽祖停駐點。為迎接大甲媽及香客,鄉民們提早準備,從前一天傍晚起就自發地在沿線擺滿流水席般的物資。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在地深耕多年,以更有組織和規模的方法參與本地年度宗教盛會,開放慈濟永靖環保站和頂新大樓的五樓為據點,提供盥洗、住宿、按摩、充電、洗手間、洗衣晾曬等服務,還供應基金會輔導高關懷青少年製作的平安餅與香客結緣。

高美玉是基金會10年資歷的志工,服務大甲媽香客5年。她說,前些年除了提供便利住宿、還會準備吃食飲料給香客們,這兩年因為疫情關係,調整部分服務,主要是提供香客住宿,「真的很高興可以參與盛會。」基金會與志工們的用心,讓連日跟著大甲媽遶境的香客們可以洗去疲憊與塵土,全新出發,不少香客對於踏入永靖就有此待遇,大為感動。

【小旅行行銷永靖,眼見耳聞知在地】

除了參與宗教年度盛事外,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也活化地方風土資源,讓永靖一年四時都是有著美麗風景的好客所在,於是2021年推出「發現•永靖小旅行」,以小團體旅遊的模式帶領遊客探索在地特色,一起體驗永靖鄉蘊藏的閩客常民文化。

小旅行為時4小時,路線包含漫步導覽全台第一條私人建街、永靖故事牆、「廟王」永安宮、永安小院子、成美文化園,另融入精選的永靖苗木之鄉特色活動,由園藝職人手把手傳授種植多肉盆栽的技巧,參訪者可舒緩心靈壓力又可帶回家欣賞。

頂新魏家古厝「成美公堂」則是由魏氏子孫、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魏應充邀集多位國寶級工藝大師整修,為台灣傳統建築修復的重要典範。

紀淑女正是小旅行的導覽員之一,在孩子大了之後,便參與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的志工活動,帶小旅行以來,接待約百餘人次,有親子團、爺孫團、有退休人士團、有年輕人團,也有老師想了解永靖專程前來,還有懷念兒時媽媽帶著四處旅行的年輕人,都一起走進永靖。

從桃園嫁到永靖來的紀淑女說:「我自己也是外地人,對永靖也很好奇,想要多了解,也很高興看到有這麼多人同樣想了解永靖。」在她帶領每一團人走過永靖街巷時,也是將她看到的永靖之美,行銷給更多外地人。這便是「發現• 永靖小旅行」的意義。

關於永靖街:永靖街在清嘉慶年間就由廣東饒平客家人集資建立,是全台第一條私人建街,於道光六年(1826 年)毀於閩粵械鬥,重建後街道位置相差不多,客籍墾民組織民壯團練,用以防範盜賊及械鬥,永靖街的發展遂以永安宮為中心向外擴展。「發現‧ 永靖小旅行」即以永靖街為中心。

【消失二十年,復刻傳統習俗謝平安】

對於在地,魏創辦人有著成長的記憶,基金會「謝平安」活動便是傳統的再現。昔年傳統客家農業社會,到冬至前完成稻米採收後,會有盛大的酬神謝地儀式,人們走廟拜拜、辦流水席、唱平安戲,請外地親友回來分享豐收喜悅。

這項活動在921大地震後中斷,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於2019年重啟傳統,結合迎神遶境與冬至習俗,封街舉行千人搓湯圓,鄉親們一起動手,基金會也號召各界一起辦平安宴,以特色料理的流水席寓意豐饒。

2021年囿於疫情活動規模縮小,邀請縣長、村長、各界民代與小朋友等搓湯圓,基金會再將湯圓麵糰送至各村分享給村民,但團結鄉親、承接傳統,敬天愛人的謝平安心意不減。為了讓無法返鄉的異地遊子一同參加,謝平安祭祀典禮也首度於網路上直播,引發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