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公益紀實】開發養殖新思維

向天歌以非開放性禽舍護鵝健康
蔡英地:好食好事開發新思維

2015年台灣爆發禽流感疫情,當年度撲殺約550萬隻確診家禽。那一年,蔡英地動念回農,花時間研究,2017年創「向天歌」,提出「非開放式鵝場」的解決方案,對抗禽流感威脅。五、六年來,蔡英地完善養殖與獲利模式,「向天歌」憑著養殖、太陽能與產品穩定發展。直到他參加好食好事基金會加速器計畫,被開發出新的思維:不能被動有機成長,要主動去獲得資源以快速發展。蔡英地說:「好食好事幫我做好把個人放大的心理建設。」

【從會計師到鵝場主人】

蔡英地原是捧著金飯碗的會計師,回農的召喚早就在心裡:「爸爸靠養鵝把我們養大,我對鵝是有感情的。」父親種田兼養肉鵝,蔡英地從小就是下課十分鐘去學校隔壁的鵝場撿鵝蛋,對鵝從來不陌生。蔡英地利用兩年時間接觸跟鵝相關的產官學,請教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許振忠,在教授指導下建立一套非開放式鵝舍,最大程度降低鵝群遭帶禽流感病菌之野鳥糞便感染的威脅,全程養在室內,室內模擬傳統養殖環境,有採光罩、水池,也會割草進去餵養。

不過一開始,父親養鵝是副業,放養就好,兒子要專業養殖,重視的是生物安全,直到第二、三批鵝時,蔡英地才成功說服父親,全程11週在室內養鵝,「我們站在一代的肩膀上面,但跳脫他的框架。」如今,父親已認同兒子的作法。此外,老一代農村人多半不願花千萬改造鵝場。於是蔡英地提出新模式,向老農租地20年,改建為非開放式禽舍,以綠電收益提高租金回饋,向天歌團隊有技術、有場域,再號召在地年輕人回鄉養。

【號召青年返鄉共榮】

「我們希望跟產業一起發展。」蔡英地說,向天歌原有一個場,2023增兩個場,2024再兩個場,返鄉青年經培訓後可以租鵝場經營,如此一來,傳統的開放式陸續改為非開放式,整體的養殖風險就會降低。這又導引出向天歌的下一步,蔡英地說:「我們的育成率比較高,就代表成本比較低,適合去做終端的品牌。商業模式要賺錢,終端一定要做一個品牌。」這就是2021年推出的「鵝舖子」。

【加速器改變思維】

要做品牌,蔡英地需要協助:「最開始接觸好食好事就是因為我們要做品牌,需要有人帶我們做。」一是食品加工的資源,二是行銷。經過加速器計畫協助,釐清如何在社群網站行銷、如何推廣品牌、下廣告,再介紹相關資源,向天歌找到一間平面設計及行銷公司,要將網路這一塊做起來。另外,業師也感動於向天歌發展故事,協助媒合媒體採訪。

「最大的改變應該是募資。」蔡地英表示,原本沒有這個念頭,因為現有收益已足夠有機式成長、逐漸做大,在他看來,農業難的是土地、是人,錢並不是資源排列上最重要的,「但好食好事觸發我去思考。」蔡英地說,好食好事基金會董事長楊瑞昌分析向天歌這幾年的發展順利,很大程度是因為綠電,而綠電是「機會財」。這觸發蔡英地思考,機會可能會停,也許3年、5年後台灣的綠電夠了,所以是不是應該在現階段快速去發展到某種程度,這就要從外面引入資源。

「這對我們經營策略的影響頗大。」蔡英地說,帶一個小團隊與決心募資再把團隊放大、帶更多人,做為主事者,是有心理門檻的,「好食好事幫我準備好心理,陪著我去思考整件事情,我很肯定這一點。」因為參加加速器,向天歌調整發展引擎,計畫募資。蔡英地說:「當你決定要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所有人都會來幫你。」好食好事的加速器就是這樣的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