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公益紀實】工科遇上農業,蹦出保鮮新滋味

恰口科研企業創辦人 柯志諭

Charco 恰口科研企業創辦人柯志諭是個愛發明的理工男,對商業行銷及農業是徹底的「小白」,卻能與清華大學材料碩博士團隊研發出非化學農藥資材碳晶球植物保鮮製劑,成功商品化,還敢提出年營業額一億元的大願景。他倚靠的,是好食好事基金會的加速器計畫。「我每年都想開發一些東西,看到哪裡有缺失,就想去做。但我之前只是開發腦,想著,這麼好的東西,怎麼沒有人買?」柯志諭說,就是加速器計畫幫助了他改變。

【滿腦研發創意,苦無大力展現機會】

柯志諭從清大材料研究所到工研院工作,都在做炭相關題目,也在台南參加一個創業加速競賽,做竹炭吸管等相關環保產品,競賽也得了獎,但他承認:「在產品推廣上遇到很大困難,我只是喜歡開發東西,對市場、行銷種種並不了解。」將近一年,是有客戶,但沒有預期多。一直都是這樣。柯志諭常參加發明比賽、總是拿獎,很多好點子,有些做出prototype 原型,卻一直沒能轉化成product 產品,有時看到市場出現了相似產品,不由扼腕,明明比別人早想到,就是沒有把點子變成商品的能力。

2018年成立恰口,就是踏出第一步。那是在工研院工作時,碰上一群受芒果病害問題困擾的產銷班農民,求助專精加工碳粉的他,柯志諭自此踏上了水果保鮮這條路,從包材下手拯救水果。

【工科智慧套用農業,水果棄置率大降】

因為水果最怕病蟲害及運送途中受損或過熟,保持水果美觀、新鮮送到消費者手上,是農友們最在意的事,恰口萃取果皮中保鮮、抑菌的成分與小顆粒碳晶球結合,製成專用的水果保鮮製劑,在採收前或販售時噴灑,可延長3倍以上的保鮮期,更可抑制40%的病害,且在保存期間減少果實的失重,避免影響口感。恰口的解決方案,相較於過去使用的防腐方式,成本較低、不須使用特殊塗布設備,減少果實棄置率,增加產值收入;更重要的是,保鮮製劑成分天然,完全符合SGS檢驗,消費者吃得安心,製劑也可以進入生態鏈自然分解。

這麼好的東西,柯志諭信心滿滿,不料第一年被不斷「打臉」,理工和農業的場域試驗是兩回事,農業驗證要三期,偏偏芒果一年一收,要絕對精準掌握,明明第一年試驗三棵果樹,驗證了上千顆芒果,仍無法讓果農安心,恰口只能不斷燒錢。幸好成果擺在那,逐漸打開口碑,如今市場已經打開,全台使用恰口產品的農地已逾20公頃,花卉、水果、蔬菜都有。特別的是,恰口台灣商業模式類似契作,免費提供資材給農民,簽訂收購水果的合約,獲利來自水果銷售;但對於泰、大馬、中國大陸、菲律賓等地的榴槤、草藥、香蕉等大筆訂單,則直接銷售資材。

【業師提供專業建議,一群人能走得更遠】

「情況在2021年底好轉,正是參加好食好事加速器之後。」柯志諭說,加速器計畫對他最大的影響是業師輔導,來自業界、學界和食工所的專家盯著,「參加前,我不了解製程和成本估算,他們灌輸我做生意的概念。」恰口希望透過好食好事的課程,協助團隊原先較弱的財務面。柯志諭的純「開發腦」終於有了生意經,更開放心態,敢和一些人合作,也是業師的建議,他找了有農業專業的夥伴幫忙規畫,恰口的方向偏向農業,未來還會逐年開發新產品,以智慧農業為主。

37歲的柯志諭在半導體業做了九年,創業後還繼續兼職,也是聽取業師建議,終在2022年四月破釜沈舟,專心做恰口,這也是因為有了加速器的支持,終於有了信心,敢於帶著團隊往前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