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公益紀實】好食好事幫忙轉大人

從技術導向轉向企業思維
樸農:好食好事幫我們轉大人

2017年,林弘人、鍾秉良開始執行農委會的價創計畫,並於2020年12月成立樸農生技公司,響應農委會提出的「十年農藥減半」政策,針對2027年全國農藥使用量減半的大目標,樸農有理想、有技術,也看到機會。可是幾年下來,這群技術人秉持技術思維,以為勤勤懇懇研發產品、認認真真跟有關單位遞計畫拿預算、一步一腳印走農家賣商品就好了,直到好食好事基金會的加速器計畫給他們醍醐灌頂,樸農終於領悟,「要做會賺錢的好事」。

在技術方面,樸農很有信心,借用天敵昆蟲的概念,將害蟲的天敵丟到田裡,雖然此一做法並非新創,但過去多半仰賴人力養殖昆蟲,難以精準定量,成本也高,因此一直未被大規模應用,樸農則是開發出以機器取代部分人力,去觀察每一顆蟲卵的孵化與生長。要農藥減量,就要給農民便宜好用的替代方案,林弘人說:「我們希望改變現狀,透過低成本的生產模式,提供農民能負擔的農藥替代資材,即使稍貴一點,但產品加值更大。」在樸農努力下,智慧化生產天敵昆蟲的成本是傳統人工養殖的兩成。

【走出實驗室後遇困境】

樸農團隊從2017年開始研究,2022年3月推出第一隻產品草蛉,2023年設定開發的第二支產品為甜菜夜蛾,將其作為核多角病毒生物農藥的寄主,預計將與三星鄉農會合作,在三星鄉地區進行試驗。不過,這群生物機電研究人員出身的團隊,遇到經營和行銷,就面臨問題。林弘人坦言:「我們雖然坐擁技術,對自己的研究很有信心,但要投入市場,卻是非常新的新手,不知如何呈現我們的優勢,有很多要解決的問題。」

因為了解自身的不足,樸農參加好食好事加速器計畫。林弘人過去也參加過一些加速器,但他發現,好食好事不只有集體課程,更安排業師與專案經理一對一輔導,真正鎖定每個團隊的問題,幫助極大。

首先,來自「棉花田」的業師即建議樸農不要自限於親自跑農地,效率低、效果差,可以拓展通路,尋求更多企業化的合作。樸農聽進去了,除了已與棉花田的農地談合作,也希望爭取至主婦聯盟等有機企業。

最讓林弘人感到「開悟」的,是業師一句話:「你們應該脫離學校體系的方式去思考一個企業,你們已經是一間公司了,要想的是如何活到下一個月。」「這真的是醍醐灌頂。」林弘人反省,樸農的背景來自學術研究單位的計畫,出來開公司,花很多時間想著如何和政府打交道、寫企畫爭取經費,很少想到市場、財務、通路、預算、市場策略,只靠著政府經費飲鴆止渴,產品出不去,猶如「僵屍企業」。要改。

【成長為「最佳故事」】

也是聽取業師建議,樸農請專職人員投入業務開發,這才發現原來技術思維的想法太天真。例如當初設計的塑膠透明外包裝,希望讓農民看得到昆蟲的狀態,拿到田裡放置後,下一次再置放時可回收舊空殼,立意是好,但農民說,找不到放哪了,反而造成他們農事上的困擾,進而影響使用意願。樸農找到加速器的「同學」―鉅田潔淨公司合作,生產可分解的外殼。農民只要取掉外罩的透明膜,直接將殼置於田間,再也沒有回收或製造塑膠垃圾的問題了。

此外,好食好事的課程也讓樸農脫胎換骨,原本不善於行銷自我的他們,在Demo Day 對著各路專家、業界人士侃侃而談,還拿到一個「最佳故事獎」。「好食好事給我們的幫助有一點像是轉大人,讓我們從天真、單純、不是很營利導向的新創,轉變心態。」林弘人說:「原來做好事不代表不能賺錢,我們要做一件會賺錢的好事。」

樸農的宏願還是「做到全球最大的昆蟲工廠」,林弘人說:「昆蟲的應用很廣泛,是非常可期的市場。我們希望透過智慧化生產,使這些產品真正進到產業,成為一個選項。」有了好食好事加速器的助力,樸農更有信心將實驗室裡設備照拂下的產品,真正送到市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