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灃食•客》推廣蔬食與永續理念
《灃食•客》蔬食季刊第一期引用了愛因斯坦的話:「人,生來並不是為了成為一個食肉動物。」開宗明義說明飲食取向是後天的選擇,而季刊做的,正是從健康、永續的角度推廣蔬食觀念,尤其讓年輕人看見蔬食選項。
【以自媒體推廣灃食理念】
《灃食•客》季刊是灃食基金會的自媒體,將理念、活動與成果,以文字形式介紹給讀者,創刊於2019 年秋,每期有全球營養國際視野、灃食活動介紹、良食脈動以及如SUPER 校廚大賽等內容,並配以活潑的美術設計,優化閱讀體驗。隨著全球進入covid-19 疫情期,灃食董事長姚仁祿認為到了該推廣蔬食的時刻,且國際間也開始響應蔬食,因此季刊在六期之後調整方向,全面改為蔬食季刊,到2023 年底,有完成發行九期的蔬食季刊。除了每期限量紙本500 本外,也把全文上網供民眾閱讀。
主編張聖敏除了報導蔬食理念與趨勢外,另一重要任務是「盡量年輕化,讓年輕人可以接受吃蔬食並沒有那麼困難」。她承認自己之前也和很多人一樣,以為吃素是因為宗教,會吃到很多素肉、素雞、素肚這些,觀念都錯了。
季刊希望能改變大眾的想法,所以透過訪問年輕的YouTuber、介紹新口味的食譜及新式的蔬食餐廳,讓大家發現蔬食的多元性,事實上,張聖敏發現:「的確有愈來愈多人吃蔬食不再只為了宗教,而是為了健康、為了環境、為了愛動物,這是年輕一代對蔬食的信仰。」



【吃蔬食 許地球一個永續的未來】
不只著重推廣蔬食,董事長姚仁祿更放大格局,把蔬食擴大到永續理念。張聖敏說:「蔬食季刊並非只強調蔬食,而是更高層次的永續,永續才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例如台灣有愈來愈多的綠色餐廳,供應料理雖然不一定是全蔬食,但秉持著永續理念,也使用在地食材,這就符合季刊的精神。
如此一來,刊物中除了有主題人物特寫、蔬食餐廳探訪、蔬食食譜介紹等,也衍生推廣永續理念,包括吃在地原型食物、食農教育、無包裝商店、八分飽飲食哲學等,提醒讀者在生活中為環境盡一份心力,思考地球永續的議題。

【藉文字力量帶來改變】
張聖敏也在「做中學」,因為參與灃食的活動、聽智庫老師們的分享,藉由介紹「草獸派對」、「無肉市集」這些台灣年輕人主導的蔬食市集後,以前不愛吃素的她對蔬食也開始改觀。
「其實接觸蔬食並不困難,可以從一週一天或是一天一餐開始,漸漸就會習慣。」張聖敏買菜也會開始選擇當令當地食材,減少購買增加碳里程的進口貨,挑選在地小農產品,「感覺自己也開始有改變,因為慢慢發現蔬食的優點了」。對社會慢慢產生潛移默化,正是《灃食•客》蔬食季刊在努力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