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公益紀實】親子食育營從校園擴散至館域

科教館結合灃食資源 推廣正確飲食科學

聽過小學生作文寫「樹上西瓜結實纍纍」的笑話吧?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以下簡稱科教館)實驗組的聶夢瑜曾問過小朋友都在哪裡看到蔬菜,他們說:「超市,青菜就是超市裡一袋一袋的樣子。」不知食材的來源,便不會珍惜和感恩食物,這就是食育的缺口。聶夢瑜說:「食農教育是顯學,也是一門科學。」這也是促使科教館與灃食基金會合作親子食育營及教師研習營的契機。

【親子食育營走入北中南三大科學博物館】

灃食親子食育營過去已在多所示範校舉辦,2023 年起走出校園,前進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和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擴大食農教育的覆蓋面。位於臺北士林的科教館本就設計了許多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小朋友接近並認識科學,加上館內地下一樓新開放的教室區種植了香草與香料植物,種植本身是科學、萃取精油是科學,廚房裡更是有科學。

談到食育,灃食有資源和經驗。10 月15 日,親子食育營在科教館登場,是北、中、南「三大科學博物館」的壓軸,當天上、下午各一場,合計約50組親子,其中有一位家長表示,是姊姊參加臺中場後,便強烈推薦他別錯過臺北場。

親子採分開上課。家長組是從產地端學起,由灃食的師資指導植物的種植,以及採收後如何應用、料理。聶夢瑜就驚喜發現,不少家長在課程中踴躍發言,學習意願強烈。孩子組的課程則是主要教導蔬菜的營養、每日應食蔬果分量等,老師藉由帶動唱,讓小朋友自行設計出遊戲動作,加深知識跟印象。聶夢瑜舉例,小朋友要表現增強免疫力,就發想出打預防針的動作。最後,親子合班,小朋友在家長面前搭配音樂表演集體創作的舞蹈,家長們就像參觀孩子的成果發表會一樣,熱情地拍照錄影,是一場愉快的親子活動。

 

【從參與中認識飲食教育】

「科學不是那麼遙遠,生活中很多地方就是科學。」這是聶夢瑜對科學的理解,所以她說:「為什麼要找灃食合作親子營?當你實際上去理解從產地到餐桌,自己動手做,就會更容易認識食育。」例如,食育營教導如何在一個盆子上下同時種植萵苣和番茄,小朋友很開心地說:「哇,我要好好照顧,看番茄結果、萵苣長大,沒有農藥,所以會很安全健康。」家長用小朋友親自種植的蔬果來做料理,孩子便有可能更珍惜且樂意吃下健康的蔬果。聶夢瑜說,正因為花了心力去參與,就會知道一蔬一果一粒米都來之不易,這便是食農教育的一環。同時這也是環境教育, 小朋友在種植中認識大自然的力量及食物所帶來的養分,如何運用水去有效灌溉也是學習的一環。

像聶夢瑜這樣在現場的工作人員也在研習及課程活動中收穫良多,例如學習扦插一盆芳香萬壽菊及薄荷葉帶回家,就像養成遊戲一樣照顧著;她還在館內場域和同仁一起種植地瓜葉,實際種了才知道,地瓜葉長好慢,每天都想著什麼時候才可以長成一大把好下鍋。聶夢瑜說,這是灃食帶來的機會,她也希望有機會將所學再發散出去,「不管是透過灃食,或是藉由灃食的影響再來進行這件事,不變的是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飲食教育的重要性。」至少,孩子們會知道,蔬菜不是天生就長得像超市中袋裝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