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灃食智庫委員鄔家琪分享有機食代
對於蔬果,宜蘭大學生物資源學院副院長鄔家琪有話要說:破除對有機的迷思、如何識別有機標章、幫助生產端生產出更好的蔬果、讓消費端更安心吃進健康,她有資格說、也願意分享。於是鄔家琪以灃食智庫的身分,透過夢想食驗室Podcast,像推廣大使般橋接有機的生產與消費端,與農友與民眾一起迎接有機食代。
【關於有機的三大迷思:貴、醜、有假】
鄔家琪的研究與教學主題是蔬果,也是宜蘭大學農業推廣委員會成員。她說:「有機是讓消費者放心的一種蔬果生產方式,但民眾還是有一些迷思,我希望利用Podcast,將農場到餐桌鏈結起來,讓更多消費者瞭解有機。」
迷思之一是價格。的確,有機蔬果通常貴一點,但鄔家琪指出,如果拉開一整年來看,一般蔬菜常因颱風等天候產生價格波動,有機可能種在網室裡,耐候性較佳,整年度的價格反而相對平穩;再加上偶有促銷,葉菜三包100 元,不見得一定比較貴。「何況有機還有附加價值,有人幫忙驗證過了。」鄔家琪說:「所以要看價值,要把安全、安心,以及農人栽種時付出的更多心力、驗證取得標章的費用等等,全部加上去。」
迷思之二,醜。鄔家琪澄清:「農業技術不斷進步,有機並非是回到古代,有很多方法可以克服一些問題。」例如,現在技術已經改良到不會有太多蟲洞,都能以溫網室、防治資材、天敵等方式解決蟲害。
民眾也常不信任有機,不信台灣有真有機、懷疑有機標章造假等,成為迷思之三。鄔家琪指出,自民國107 年通過有機農業促進法後,要真正零檢出、通過驗證的蔬果,才能取得有機雙標章,國內有十多家驗證公司,不是任何單位都可以驗證。因此,標章造假、或是已取得但之後產品被抽驗有問題,甚至有機蔬果遭到環境等外部因素汙染,都會開罰。鄔家琪說:「政府把關很嚴格,所以民眾要買有機,認定標章就對了。」超市包裝袋上有雙標章,傳統市場散裝有機也要張貼證書。
【從象牙塔走出來 向民眾傳遞有機之善】
但正因這些迷恩,讓鄔家琪感歎農友的努力被抹煞,她接觸到的有機農友都認真有理想有使命感,「農業跟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不能只在學校、實驗室、實驗農場、在自己的象牙塔裡。我們花盡心思做出來的產品,也希望讓更多消費者認識,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走出校園,讓更多人了解有機蔬食」。
不只對消費端,鄔家琪也對生產端的農友帶去好消息,新的技術、新的發展,公部門更多的補助與鼓勵政策等,減緩農友辛苦支撐有機農業的成本。她常在宜、花、東活動,很希望能將花東有機農友的努力成果及影響力,從後山擴展向西部,「藉由夢想食驗室的節目、灃食的活動,就可以走出去。」這也是她對良食教育的一點小貢獻,因為有機農業對生態環境友善,能讓地球永續發展。
「讓大家瞭解吃的蔬食、以及有機農業的產生,我就做其中的串接。」因為她和大多數人一樣,努力工作,就想好好吃個飯,「有機蔬食就是給消費者一個安全、安心,讓大家安心吃,我覺得這就是我的初衷」。鄔老師的初衷,有灃食相挺。